(尊師重教村支書王新華)
【微檔案】
王新華,男,1962年生,新化縣田坪鎮浪江村人,中共黨員,1997年開始歷任浪江村會計、村主任,2008年開始任支部書記?,F任新化縣田坪鎮浪江村黨支部書記、村主任。
從2009年至今,浪江村共十二次先后被評為田坪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先進單位,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先進單位,動物防疫工作先進單位,糧食生產工作先進單位,人口普查工作先進單位,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先進單位,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先進村。從2010年到2015年度,王新華本人連續五年被評為田坪鎮優秀共產黨員。
【故事】
在新化、安化和漣源三縣(市)交界地帶,有一個“一腳踏三縣”的古老村莊,那就是新化縣田坪鎮浪江村。在這個村里,有一個熱心為民、無私奉獻、尊師重教的中年漢子,他就是村黨支部書記王新華。
為了村里的教育事業,為了不成為他心里的“千古罪人”,王新華四處奔走,上下求索,歷經2年多時間籌資260多萬元,用山里漢子的真誠和汗水,使浪江村及附近7個村的145名學生徹底告別了破爛不堪的舊校舍,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教室。
瀕臨撤并的村小
浪江村位于新化西北角,與漣源、安化接壤,因地處群山環抱之中,浪江村長期以來交通閉塞,經濟落后,人均純年收入不足2000元,是典型的省級貧困村。
浪江小學創建于1964年,生源除了本村以外,還有來自安化蘇和村、段家村、高潮村、黃泥村、漣源張家村的孩子。最初師生住的是土磚結構的簡陋民房,上世紀70年代修建了兩棟兩層磚木結構房,經過30多年的風雨侵蝕,校舍早已成D級危房,加之隨著外出打工潮的興起,浪江小學生源逐年減少,一度只剩下32名學生。
2009年,按照當時的政策,該校被列為撤并對象。但如果撤并后,孩子們將要走上6公里山路,到萬龍學?;蚋h的地方上學,這勢必加重村民的負擔。經濟寬裕點的村民早已把孩子送到城里讀書去了,留下來的都是家境貧困的學生,村民們開始擔憂起來。
“浪江小學不能撤!學校不能在我手里說沒就沒了,我可不能做千古罪人??!”浪江小學辦了幾十年,如果要停辦,幾歲的小孩子能走這么遠的路嗎?崎嶇的山路,安全又怎么來保障?跟隨家長到外地去讀書,家長能負擔得起嗎?這些都讓王新華覺得學校如果在他手上停辦,愧對村民。
那年3月2日,王新華主持召開黨員和村組干部會議,討論學校撤并問題,大家對此措手無策。有人提議,村里有60多人在天津發展,其中還有2人當老板,何不找他們捐資幾十萬來改建學校。一語提醒眾人,村民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,于是,王新華立即打電話給田坪鎮鎮長龔燎原和分管領導鄢金玉,得到他們同意后,就直接趕往天津。
千里“化緣”建學校
到達天津后,王新華等走訪在天津發展的浪江籍人士,組織召開捐資建校座談會,企業家鄒建軍、鄒志軍兄弟帶頭捐資30萬元,其他人員紛紛表示愿意捐資1萬、2萬,共計50萬元。
“那些在外打工的鄉親見過世面,思想觀念還是超前的,知道我們浪江地處偏僻,只有培養人才,地方才有發展”。天津之行收獲不小,也堅定了王新華改建學校的決心。王新華馬上回村召開第二次會議,通報籌資情況。
“舊址緊靠馬路,來來往往的車輛很不安全”,最后,會議決定選址征地5畝,建一所像模像樣的完全小學,讓孩子們就近上學。這一決議很快得到了涉地農戶鄒田坤、曹友元的積極支持,并簽訂了征地補償協議。
但在施工過程中,個別村民以占用山塘、有損風水為由,向水利部門舉報,并阻止施工,耽誤了半年多時間。王新華很是苦惱,“建校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好事,怎么能半途而廢呢?”,于是他頂住壓力,在鎮黨委政府和縣水利部門大力支持下,耐心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,克服重重困難,他既當指揮員,又當質量監督員,幾乎每天守在施工現場。
2013年,我國南方地區出現了歷史罕見的持續高溫少雨天氣,施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,田地干涸開裂亟待水的滋潤,而學校的建設則正是大量需要用水的時候,王新華極力做好村民的工作,“干死禾苗只有一季,影響學校建設則是一輩子的事情”,在他的努力下,保證了水庫有足夠的水來維持學校的基建。
經過一年多的施工和裝修,2013年夏,學校新建的綜合樓、實驗室、多媒體教室、食堂全部竣工,校園環境宜人。8月底,全校師生搬進了嶄新的教學樓。2014年11月,學校順利通過省市合格學校驗收?,F有學生140余人,7個教學班級,在編教師6人。
網友評論